延安精神下数学史研究再出发暨经典数学文献译评研讨会圆满召开
7月29日至8月1日,由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联合延安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精密科学史专业委员会(筹)举办的“延安精神下数学史研究再出发——经典数学文献译评研讨会”在延安大学圆满举行。来自西北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临沂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广西民族大学、延安大学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等高校和机构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会。
在开幕式上,延安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院长王文发教授和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院长曲安京教授致开幕辞,并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地祝贺。开幕式由美国密歇根大学季理真教授主持。
会议报告分为三场,共11个报告。第一场报告由西北大学王昌教授主持,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季理真教授对数学史上的一些里程碑著作、延安精神的例子、来自一些作家鼓舞人心的评论、画家的宝贵见解、以及如何从里程碑书籍中开展自己的研究工作这五部分内容作了详细介绍。随后,与会专家李文林研究员、曲安京教授、纪志刚教授、王青建教授、徐传胜教授、张红教授、杨静教授、王淑红教授、任辛喜副教授、赵继伟副教授和王涛副研究员等人围绕季理真教授的报告作了精彩的点评,指出里程碑数学文献的译注工作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有必要将数学与史学融合起来,对于翻译工作应当精雕细琢,循序渐进。同时,高等教育出版社李鹏副编审介绍了出版社近年来出版的科学史相关著作,寄望各位专家学者继续深耕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以出版更多数学史相关成果。
之后,西北大学赵继伟副教授介绍了文艺复兴后期代数学的三个代表性文献,指出了数学史里程碑文献译注中的若干共性问题。西北大学刘茜老师从欧拉写给德国公主的信的写作背景、欧拉和德国公主的人物介绍、书信内容概况以及该书信的阅读意义四大方面进行论述。
第二场报告由西北大学刘茜老师主持,延安大学郭婵婵副教授详细地探讨了非欧几何的产生背景,介绍了国内学者对非欧几何的一些研究情况,指出其中研究所存在的困境,并提出问题:非欧几何是如何建立的,数学家采用了什么证明方法和数学工具?数学家本人是如何看待新几何理论的?为什么罗巴切夫斯基可以成功建立非欧几何?西安石油大学江南副教授介绍了分形几何的历史,对《分形经典》著作中的19篇原始文献的内容进行了翻译、梳理与分类,并阐述了已完成的翻译及评注情况。河北地质大学刘宇辉副教授对英文原著《从微分观点看几何》的内容、作者以及如何使用这本书加以详细介绍,并阐述了译注这本书的意义,引出了对高斯心目中的非欧几何是怎样出现的、内蕴微分几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流形上的几何所需要的代数工具三方面的思考。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张艺林老师论述了庞加莱之前的自守函数,分析了庞加莱关于自守函数的主要文章,并阐述了自守函数理论对函数论、自守形式、量子力学以及多复变函数论等当代数学领域的影响。
第三场报告由延安大学郭婵婵副教授主持,浙江外国语大学贾随军教授作了题为“应用调和分析的发展:真实世界的模型”的报告,从著作的写作动机、章节内容概况以及目标读者群作以简单论述,并考虑傅里叶变换与CT、核磁共振等领域之间的联系。广西民族大学曾仙赐老师介绍了《方程的一般理论》的基本情况、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影响及其研究现状,并对《方程的一般理论》译注中的两个案例进行了阐述。延安大学杨保强老师对本原方程的概念史和研究史加以评注,时间横跨1828年至1930年近一个世纪,内容涉及阿贝尔、伽罗瓦、若尔当、韦伯等六位数学家的论文和著作,指出蕴含其中的五个核心数学史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王思琛讲述了线性方程组解的唯一性这一代数学史上的重要问题,讨论了刘徽、莱布尼茨、麦克劳林、欧拉等中外数学家关于多元线性方程组的解法,通过梳理古代中国和近代欧洲线性方程组解的唯一性的历史脉络,对比分析该问题的不同研究思路,进一步认识中西方的代数学传统。
本次会议闭幕式由西北大学王昌教授总结发言,指出经典数学文献译评工作过程中的艰巨性,并鼓励大家只要齐心协力、团结合作,一定能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