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西北大学“侯外庐学术讲座”暨科学史高等研究院“华山论坛”系列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23/11/20 17:04:51  点击次数:2693 次


20231111日至13日,西北大学侯外庐学术讲座暨科学史高等研究院华山论坛系列讲座在西北大学长安校区西学楼科学史高等研究院204会议室成功举办。内蒙古师范大学郭世荣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石云里教授、清华大学吴国盛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孙小淳教授分别为师生作了题为《宋元数学家对传统数学的继承与创新》《从西洋新法御制之法”——清朝曲折的天文自立之路》《古希腊的科学精神起源》和《科学的中国故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的学术讲座。

第一场报告是由郭世荣教授主讲,郭世荣教授首先梳理分析中国数学史研究近况,从历史上的数学文化传承与数学思想发展这一研究视角,引出本次讲座的主题。讲座共分为三个部分:宋元数学家对汉唐数学的继承与深化研究、九章体系的突破与理论研究取向的发展、宋元数学中若干新思想的形成。他列举了宋元数学家对《算经十书》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并指出,宋元数学家在对旧问题域中某些问题深化的研究产出了包括会圆术、隙积术、三斜求积等新成果。

主讲嘉宾:郭世荣教授

讲座题目:宋元数学家对传统数学的继承与创新

郭世荣教授表示,宋元时期的数学著作对旧问题域进行了新的拓展,在内容编排上从以问题为中心,转移到以算法为中心,进而提出在宋元时期的数学研究中,理论研究取向成为了主流取向。他以《乘除通变算宝》为例,指出重视数学算法的思想;以“习算纲目”和李冶、朱世杰的研究为例,指出重视数学教学的思想;以李冶“圆城图式”、朱世杰勾股“五和五较”等模型为例,指出重视数学模型的思想。最后,郭世荣教授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建设战略的重要议题、数学史研究如何服务国家战略、宋元数学如何处理继承传统与科学创新等方面做了总结,并强调,中国古代数学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要融入到国家文化建设战略之中。

第二场报告是由石云里教授主讲,石云里教授以“自立”一词为引探讨了清朝政府在西法传入时期探索天文自立之路的曲折过程。他从政治背景、编修人员、成书年份等方面介绍了《崇祯历书》的成书情况,并提出,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该书经历了从《崇祯历书》到《西洋新法历书》《新法历书》《新法算书》等过程。但这一系列“西洋新法”作为官方历法被清廷采纳,且当时作为制定历法的最高机构钦天监也由来华耶稣会实际掌管,这些变故始终不能被朝野上下所接受。他详细介绍了康熙皇帝为了让西方天文学真正被国人接受而采取的“御制之法”,指出,康熙皇帝为打破耶稣会士对清朝官员天文学的垄断情形,建立了一套以本土学者组成的编纂队伍,从根本上体现了编历的“自主性”。

主讲嘉宾:石云里教授

讲座题目:从“西洋新法”到“御制之法”--清朝曲折的天文自立之路

石云里教授表示,本土历法家经过努力学习和研究,不但较好地掌握了“西洋新法”中的理论与算法,而且发现并纠正了其中存在的矛盾和错误,从而打破传教士的垄断,建立起了本土历法家在天文学上的自信以至于建立独立自主的天文历法体系。讲座结束后,石云里教授与现场师生就报告内容、相关制历过程等问题展开了交流讨论。

第三场报告是由吴国盛教授主讲,吴国盛教授指出,希腊科学作为自由科学共包含两个特点:一是为了自身的目的而存在的知识,缺乏功利和实用目的;二是不借助外部经验,纯粹依靠内在演绎来发展自身。他表示,欧氏几何中的公理往往都是废话,但废话何以成新知,这就导致学习悖论的出现,为了解决这一悖论,柏拉图提出了回忆理论。吴国盛教授认为,自然事物有自身,而自然的发现的关键要素是发现事物有其自身。他指出,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是源自日语对nature的翻译,自然一词,在西方语境中有两种意思,对应着发现的两个阶段:一是本性、本质;二是自然物的集合。吴国盛教授通过引用亚里士多德、巴门尼德、柏拉图等学者的观点,认为希腊宇宙论特别偏爱球形,并提出希腊人是先有天球概念后有地球概念。中国人虽重视天圆地方的思想,但未产生地球的概念,是由于我国古代对天圆这一概念没有深刻地理解。他引用了韦尔南的观点,提出圆的几何学源于城邦政治学,体现了对称、均衡、平等的政治理念。

主讲嘉宾:吴国盛教授

讲座题目:希腊科学精神的起源

最后,吴国盛教授简要总结了报告的主要内容。希腊科学是自由的科学,而自由的科学是超功利的,是内在演绎的。内在性来源于事物之自己性的发现。希腊诸神的有形有极特征与柏拉图的eidos相关,城邦文明的民主机制促成了圆的美学偏好。通过这几方面,希腊科学的内在得以勾连起来,构成希腊科学精神的思想起源。

第四次报告是由孙小淳教授主讲,孙小淳教授首先列举了过去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的种种观点,接着指出,中国文明是新石器文明以来的文明高台,从求真的精神、知识的内涵、获取知识的方法、推理说服的方式、验证的方法等所有方面来看,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科学。具体而言,他认为中国古代存在多样的科学思维,充满了创造的活力。通过中西比较,孙小淳教授提出在宇宙本原、数字宇宙论模型的建立、进化思想等问题上,中国古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另外,孙小淳教授还探讨了古代科学家的精神气质。在中国古代科学的实践与伦理方面,孙小淳教授认为,集天文观测、演示和报时功能为一体的苏颂水运仪象台是中国古代科学实践的极佳代表,并用图案分别展示了浑仪观测、浑象演示、报时机构、传动机构、枢轮和漏刻等例证。至于中国古代科学的伦理方面,他以北宋的医学和仁政为例进行了说明。

主讲嘉宾:孙小淳教授

讲座题目:科学的中国故事: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精神

在讲座的最后,孙教授指出,当代建立真正的科学文明,不能缺失从传统文化中寻求支撑,我们需要塑造科学的中国心。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科学基因和求真精神的。我们应当树立文化自信,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见解,借以启发不同的科学思维,丰富科学文化的多样性,进而以平等的身份与其他文明对话,以自信的文化拥抱现代文明。



打印】【关闭】【返回
 
西北大学 中国北方岩画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