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 “第十四届研究生学术月”总结
  发布时间: 2020/11/11 22:13:30  点击次数:2693 次

为营造研究生浓厚的学术氛围,激发研究生投入科研工作的热情,进一步繁荣我校研究生校园学术文化,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020117日,由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主办的“第十四届研究生学术月”活动在西北大学西学楼二层北204学术报告厅召开。会议邀请了陕西师范大学卜风贤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越云副教授参加本次活动,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的10余位学生以及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全体师生共近70人参加了本次学术交流。

会议第一项:西北大学“第十四届研究生学术月”开幕式

开幕式中,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院长曲安京教授在致辞中讲到:首先对在座的来客表示欢迎,并谈到从90年代开始陕西省科学技术史的学术交流活动越来越少,期望在在以后能够保持科学技术史内部的学术交流活动,期待在以后的学术活动中能够扩大活动的范围,邀请外省的各个科学技术史点的研究人员分享研究心得和成果。此外曲安京教授强调“择一事,终一生”的学术精神,认为这样的人生才是有趣的人生,希望大家在此次的学术月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会议第二项:全体师生大合影

会议第三项:学术会议报告

会议分为上下午两场。上午场的五位报告人依次进行报告。

第一场报告:报告人:辛佳岱(西北大学)

她的研究方向是数理天文学史,报告题目是《皇极历》外行星算法及精度分析。报告中她首先简述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其中以薮内清、陈美东、曲安京、唐泉等人的研究为基础,进行《皇极历》的研究。然后,她提出了《皇极历》外行星算法中的问题: 一、《皇极历》如何将太阳视运动与行星公转不均匀的理论应用于具体算法的设计中?二、张子信的重大发现被提出之后,《皇极历》作为现存应用该理论的第一部历法,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了以往历法中行星计算的精度?三、《皇极历》行星位置精度与同时期印度历法相比如何?
 
随后,她开始报告论文内容,整篇报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皇极历》外行星算法的基本思路。其中给出了推星平见术、求常见日、求定见日、求星见所在度、求次日这五种五星定见算法。以及,其中的难点——火星入气加减差。第二部分:《皇极历》外行星计算精度。将历取数据和理论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第三部分:公元600年到公元630年之间外行星计算精度及分析。第四部分,得出结论:土星和木星计算精度相对较高,火星较差;中推算外行星黄经误差相比同时期印度天文学著作Pañcasiddhāntikā中的pauliśa(宝莉莎历数书)精度更高;《皇极历》讨论火星“前疾”段的修正法则时,所提到的“半度之行”修正对火星计算精度的提高没有发挥正面作用。

 最后,唐泉老师全方位点评了辛佳岱的本次报告。他认为在中国古代历法研究中,行星理论是最困难的环节,《皇极历》、《大衍历》、《崇天历》将整个中国行星理论分为四个阶段,所以《皇极历》是一部集规范化、标准化为一体的,承前启后的历法,具有研究的必要性。辛佳岱的论文报告相当精彩,期待她的论文尽快完成。

第二场报告:报告人:于钟淼(西北大学)

于钟淼同学的报告题目是《等分椭圆函数方程-从高斯到Abel》。首先他提出问题“高斯的分圆方程理论与Abel的等分椭圆函数方程理论有什么样的关联?”其次为高斯求解分圆方程的路线图,高斯提到这个研究可以应用于椭圆函数理论,但没有发表相关论文,只在手稿和日记中记载了部分工作。接着是Abel对等分双纽线方程可解性的证明。Abel在椭圆函数的研究中发现等分椭圆函数方程中的部分方程的根的形式与分圆方程类似,可应用高斯的路线图求解这类方程,从而彻底解决高斯提到的等分双纽线的问题。最后则将高斯与Abel方法的对比并得出结论,Abel的椭圆函数理论基本上可以说是完全按照高斯的路线图构造出来的。

赵继伟老师在点评中首先肯定了于钟淼同学的报告,补充到报告中目前关于Abel的工作有所不够以及要把等分双纽线方程展示出来并建议思考交代19世纪的数学的背景,最后再次肯定了他的报告有了质的突破。

第三场报告:报告人:刘迪(西北大学)

刘迪同学的报告题目是《素数次不可约方程根的形式—从AbelKronecker》。主要分为以下四部分:一、通过研读KroneckerAbel有关代数方程的文献将二者的研究联系起来展开论述并提出问题:素数次不可约方程根的形式到底是怎样的?KroneckerAbel相关工作有何联系?二、表明研究方法是借鉴了曲安京老师关于数学史研究的方法。三、介绍了Abel对根的形式的研究工作、KroneckerAbel根的形式进行更精确的限定改进并解释了两位数学家构造根形式的原因。四、得出KroneckerAbel的启发下进行改进,并受Abel的影响研究根的形式,实际上就是在确定方程根式可解时的根式扩张路径的结论。

王昌老师在点评中说到:“关于代数方程根式可解性在伽罗瓦时期之前能找到问题是比较难得的,需要提醒的是做近现代数学史视野还需扩展,不要只限于一个数学家本身。”并提出“Abel除了椭圆函数方程和素数次不可约方程是否还有研究其他类型方程?”刘迪答:“关于Abel方程理论是否想一揽子解决所有方程,她将会继续深入讨论学习。”

第四场报告:报告人:关力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关力维同学的报告题目是《寅征卯粮:南宋田赋预借制度探析》。他向大家介绍了南宋时期田赋预借制度,政府向农民预借田赋,作为缓解财政危机的一项重要措施,最早可追溯至北魏时期。这种独特的田赋征收形式在南宋得到延续和发展。文章分析了南宋田赋预借的运行趋势,从军费负担沉重、农业产出的时代局限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冲突角度揭示了这一时期田赋预借制度运行的内在逻辑,并对其长期存续给南宋王朝带来的多元影响进行了剖析。

卜风贤老师对他的报告作出了点评。卜老师首先感谢了唐老师的邀请,认为陕西各所做科学史的学校汇聚于此来汇报讨论,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也希望我们的科技史能在曲老师的领导下,在唐老师的带动下,发出属于西北的声音。其次,卜老师阐述了农史包括农业科技史和农业经济史等,本篇文章做的主要是农业经济制度史方面的研究,把农业经济制度和农业科技联系起来考虑考察。卜老师还指出关力维同学关于田赋预借的讨论,应该与土地制度相结合,赋役制度一直在发生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

赵越云老师也提出来几条意见建议,一方面,赵老师提出,预征预借制度的提出是有历史依据的,对政府也起到了很大的正面作用,而关力维同学的报告中最后只强调了预征预借制度的负面影响,过于片面,没有实现文章内在的协调。另一方面,赵老师提出问题成立后,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很多看似成立的观点,也应该经得起推敲,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最后,西北大学唐泉老师也给出建议:首先强调了文献的引用应该注明出处,其次,唐老师建议,在介绍南宋政府实施预征制度时,农民有无反抗,政府如何镇压也值得商讨。接着,唐老师提出可以从南宋的诗歌散文中寻找政府预征制度存在的印证,增加人文气息。最后还给出了建议,如果从北魏到明清,系统的研究预征制度,得到的结果可能会更扎实,更有价值。

第五场报告:报告人:徐康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徐康宁同学的报告题目是《唐代枫意像变迁与江南开发探讨》。该同学的研究对象是枫树,枫在春秋时期就进入了文学领域,初步形成了悲凉意蕴。到汉代,由于是生长在南方的树种,枫一度有着珍林嘉木的意象。到了唐代,由于其独特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人们对枫的认识和了解不断增加,文学领域中,枫意象在数量和情感意蕴的丰富程度上较之前产生了较大变化,枫意象全新的情感意蕴被构建起来。

点评老师是赵越云老师,赵老师首先对西北大学组织的这次学数月活动表达了赞赏,每位同学三十分钟的汇报时间,更有利于展示自己,同时指出了农学这一专业没有培养本科学生,汇报中出现的逻辑必然性的探讨,以及对细节的调试,都展现了徐康宁同学从文学向史学的转变,值得认可。

下午场的五位报告人依次进行报告。

第一场报告:报告人:宋孟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宋孟丹同学的报告题目是《中国古代养蜂技术与养蜂产业——宋元时期的养蜂技术与饮食风尚》,主要是围绕着中国古代养蜂技术和养蜂产业的研究。蜂蜜的获取利用肇始于先秦时期,至宋元时代人工养蜂技术乃臻成熟。宋元时期发达的养蜂技术,使蜂蜜变得易于获取,蜂蜜与饮食、药膳养生学的结合,构成了宋元时期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面向。各类蜜制饮品、面点、果品、小吃副食大量见于史籍记载。同时对蜂蜜特性的认识不断深入,其食疗、药用、禁忌等功用不断被发现利用,推进了养生药膳营养学的发展。

指导教师赵越云老师针对于选题问题作出了评论,他指出了在刚开始时选择一些关于技术,产业这样可以称之为理论思考的东西,虽然会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有这样的勇气就应该值得鼓励。在选择了这样的理论基础之后,就要在这一理论基础的指导下,去完成后续的一步又一步的研究。即使是一个很小很小的研究对象,比如蜜蜂,枫叶,但是宋孟丹同学选择了这样一个选题,作为自己的学术练习,笃定这件事我能做,并且非我莫属,这样的自信与坚韧值得称赞。

第二场报告:报告人:兰思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兰思琪同学的报告题目是《地图法对农史学研究方法的启示》。她此次报告的主要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笔者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即对渤海国之后至朝鲜移民之前这段历史时期内,东北地区稻作发展情况的探究。第二部分内容系在第一部分探究结果的基础上,对ArcGISCHGIS等技术在农业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学科研究中发挥的作用,做简单梳理和论述。最后,兰思琪同学还提出了若干问题:1.ArcGIS在古籍可视化中除了分布类和变迁类问题外,是否还能解决其他类型的问题?2.历史问题的研究范围(如疆域沿革)大多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变迁,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如何对史料进行量化?3.年轻学者不提方法论,那该如何作用ArcGIS 等制图工具研究农史问题?

陈明老师做出点评:首先,陈老师认为,兰同学的报告与常识不符,华北地区的水稻种植并未像韩老师书中描述分布广泛。其次,关于移民问题。渤海国的基本情况,在报告中的介绍也并不清晰,后续应该深入了解。

卜风贤老师指出,做学术研究首先基础知识要扎实,其次,从事历史地理研究工作需要长期的劳动输出,研究过程要注重学术的精确性和规范性。最后要有学术批判精神,辩证看待众多前辈的研究成果。

第三场报告:报告人:薛晓晓(陕西师范大学)

薛晓晓报告的题目是《晋西南地区“同名八景”现象研究》。本次报告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同名八景”的提出,涉及研究区域、“同名八景”简要介绍。二、“同名八景”的考辨,通过资料,定位每一处景观的位置,寻找“同名八景”之间的关系——同名同景、同名异景。三、“同名八景”原因分析,通过在第二部分的讨论,得出“同名同景”“同名异景”两种不同的“同名八景”现象,对每一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四、通过以上分析,得出最后的结论:“同名八景”分同名同景、同名异景两种情况,它的出现是地理条件、行政区划变迁、县志书写、当地人们的认知等综合影响的结果。

卜风贤老师在点评中说到:“报告的内容和思路是值得肯定的,“同名八景”现象确实存在,她将此现象进行原因分析,归类,路线是正确的。从严格的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同名八景 ”在历史地理是很重视的,如何定义八景上升到理论高度值得思考。”并补充道“历史地理学必须强调规范严谨,以及地图比例尺。”

第四场报告:报告人:孟娣(陕西师范大学)

孟娣同学的研究方向是灾害学史,她的报告题目是《具有灾害属性的新冠肺炎疫情可防可控》。这是一场科普类的报告,总结了我国上半年水深火热的疫情境况。21世纪是世界经济、科学力量迅速发展的时代,但短短二十年间,人类社会经历了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病毒、新冠肺炎等几次大型的全球性传染病。此次新冠肺炎大流行可以说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真正全球意义上的危机,它既是卫生领域也是经济领域的挑战和重负。她的论文将新冠肺炎疫情置于灾害学视野下考察,从灾害要素、灾害过程以及灾害性质三方面加以剖析和理解。

最后,胡鹏老师给予了专业的点评,首先表扬了孟娣同学这篇报告的时效性,然后点明了科普类论文与学术类论文的不同之处,并且指出灾害研究三要素:致灾因子、承灾体、运灾环境。继而,胡鹏老师表示此次我国对新冠疫情的处理方式与速度完美的呈现了一个大国应有的沉稳与团结,尤其是国外疫情暴发的背景下,更加凸显了我们的制度自信。

第五场报告:报告人:冯慧敏(西北大学)

冯慧敏同学的研究方向是数字人文,报告题目是《基于分词与时间信息的里耶秦简缀连研究》。她的报告主要分了五个部分:研究缘起、研究思路、研究过程、结果分析、改进展望。

首先,她对里耶秦简进行分析:里耶秦简是秦朝洞庭郡迁陵县遗留的公务文书,文书的主体部分通常由发文日期、发文者、收文者、正文、附件五部分组成。然后,简述了研究思路与过程:这项工作的研究思路与过程来源于考古学的问题。由于出土时这些简牍存在严重的残断情况,致使许多简文的发文日期残缺。 她的报告中呈现的工作是:在简文分词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残简中存留的人名及其所任官职进行检索,匹配出相应的日期信息,继而得到多个“官职+人名”的组合,则分别统计这些组合的日期信息,得到综合的时间跨度,然后通过时间跨度的交叉结点,推测出的时间信息寻找可能与之缀连的简文。

最后,李威老师对冯慧敏同学的报告进行了一对一指导。他指出,数字人文是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历史中的问题,采用了大量的计算机算法以及程序对原始文献进行数据分析、材料提取。但是,要明白数字人文与计算机行业本质的不同,数字人文是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一些人文类问题,而不是进行模型代码的创新。因此从现实角度来看,如果本篇论文要发表的话,建议投送到历史类相关的期刊杂志中。

会议第四项:西北大学“第十四届研究生学术月”闭幕式

闭幕式由西北大学唐泉教授主持。

唐泉教授首先对前来参会的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及陕西师范大学的70余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了感谢,并邀请了每个学校的一位学生进行学术月的收获的分享:

首先是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宋孟丹,宋孟丹同学表示:此次的学术月使她对于科学技术史有了新的认识,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同时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种锻炼。

其次是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的武文花,武文花同学表示:学术月使她学到了很多,认为她所研究的灾害史的研究可以和西北大学所做的研究,尤其是数字人文的研究在方法上式可以做交流的。认为对于如何将数字人文应用在灾害史上是一件十分值得去解决的事。

最后是来自西北大学的叶杰和王泓博,叶杰同学表示:很激动也很开心能够参加此次的学术月活动,同时接触到了农史和灾害史方面的研究,对于师兄师姐的成果表示钦佩和极大地兴趣。尤其是两者的研究方法对于自己的研究来说是十分具有启发性的。王泓博同学表示:很荣幸能够担当学术月的主持人一职,此次的会议他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期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有更多的类似的学术交流活动。随后唐老师邀请赵越云老师讲话,赵老师表示:首先学术月的报告时间为30分钟的设置恰到好处,充分给予了我们交流和表达自己想法的舞台。这种形式促进了自己的学习也促进了双方的交流。其次赵越云老师对于西北大学高研院的天文历法的研究,尤其是对于天文历法与农事活动的周期是如何走到一起的这个问题表现出了极大的热诚。

最后,赵老师对于西北大学高等研究院的冯慧敏同学关于数字人文的报告很感兴趣,提出了数字人文对于甲骨文复原的思考,并希望以后能够开展更多的类似的学术交流活动。接着唐老师邀请了西北大学的袁敏老师讲话,袁老师表示:在此次活动中大家都收获满满,有所启发。提出科学史是一门文理交叉学科,此次的学术交流充分展现了这一特点。强调了对于科学技术史来说最重要的是问题的解决。方法上的碰撞会给人以启发,因为报告人所用方法不同,所以方法上的交流对于科学史的研究来说至关重要。同时袁敏老师表示此次活动受益良多,这样的学术活动能推动大家对于学术研究的热情,对于这样的学术活动应该加强加深。最后由唐泉教授总结此次会议:首先唐泉老师对于西北大学高等研究院的全体研究生会的工作表示认可和感谢,对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师生的到来和报告的分享表示感谢。希望以后的学术报告能够扩大范围,保持学术上的定期交流。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参会领导和专家的到来,预祝大家在今后的科研道路上硕果累累,再创辉煌!

会议尾声,西北大学高等研究院对作报告的同学颁发小礼品并进行合影留念,并对每一位报告人做出肯定,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打印】【关闭】【返回
 
西北大学 中国北方岩画数据库